星期一, 21 4 月, 2025
25.1 C
Taipei

全球半導體產業將進入最大衰退期?

2022年,半導體產業整體發生巨變,無論是產業需求急轉,還是政治地緣因素,都助長了全球半導體產業「寒冬」的到來。

近期,各大晶片巨頭均公佈了第三季財報,多家巨頭財報未達預期,甚至一些企業還警告稱供需關係正在發生變化。其中,今年PC等消費端產品中儲存晶片價格下滑幅度很大,對三星電子(Samsung)、SK海力士(SK Hynix)、美光(Micron)的業績形成了較大的衝擊。

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之前巨額的投資計畫,英特爾(Intel)在近日還宣佈啟動降本增效,3年節約100億美元成本,相關措施還包括裁員數千名員工。各大分析機構也下調了2023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預期。Future Horizons甚至表示,半導體產業正走向自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化以來最大的衰退,也是晶片製造歷史上最大的衰退之一。

不過,在企業層面,有企業宣佈開源節流降開支,也有企業逆勢投資;在產業政策層面,全球各區域仍有支援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計畫。儘管半導體產業下行趨勢明顯,但未來半導體產業國際競爭卻將愈演愈烈。

各大巨頭三季財報表現

10月26日,SK海力士發佈截至9月30日的2022財年第三季財務報告:期內營業利潤為1.6556萬億韓元,與去年同期比減少60.3%,低於分析師預估的2.5萬億韓元;銷售額為10.9829萬億韓元,與去年同期比減少7%,低於預估的12.2萬億韓元。SK海力士表示,公司決定將明年的投資規模削減50%以上,先前預計為15萬億韓元至20萬億韓元。

10月27日,全球最大的儲存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公佈了第三季財報。財報顯示,公司第三季度銷售額76.78萬億韓元(約541.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成長3.8%;淨利潤9.39萬億韓元(約66.2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降23.6%;營業利潤10.85萬億韓元(約76.5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滑31.39%。目前,全球經濟低迷大幅削減了電子設備需求,導致三星「現金牛」業務——儲存晶片面臨供過於求的局面。三星認為,2023年初以前,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可能繼續抑制需求。

10月28日,英特爾發佈2022財年第三季財報,依照GAAP準則,英特爾營收為15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降20%,淨利潤1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降85%。非GAAP準則下,英特爾營收15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降15%;淨利潤2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滑59%。具體看業務層面,英特爾的兩大核心營收支柱繼續與去年同期比兩位數下滑。其中,PC晶片業務(CCG)營收8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滑17%;伺服器晶片相關的資料中心和人工智慧業務(DCAI),與去年同期比下滑27%至42億美元。

美光2022財年第四財季營業收入66.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降約20%;淨利潤14.92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大幅下滑45%;毛利率為27.6%,每股收益1.35%。美光科技在財報中表示,未來的儲存晶片需求和公司經營將面臨更嚴重的困難,公司將削減投資計畫。

11月2日,AMD公佈了2022財年第三季財報。報告顯示,AMD第三季營收為55.65億美元,與上年同期的43.13億美元相比成長29%;淨利潤為6,600萬美元,與上年同期的9.23億美元相比下降93%。

即使未受到產業逆勢的影響的台積電(TSMC),近日也傳出其遭遇客戶砍3nm晶片訂單,其中有台積電供應商遭砍單幅度最高達50%。而台積電隨即也大砍其供應商訂單,涵蓋晶圓代工生產的再生晶圓、關鍵耗材、設備等領域,勢必將傳導到整個產業鏈。為此,台積電還發內部信「鼓勵」員工休假。

下調全年產業發展預期

儘管部分晶片巨頭在第三季業績上仍然表現出較好的成長態勢,但AMD、Nvidia、SK海力士等業者都不約而同下調了業績預期,主要原因在於其對未來晶片市場出現較大範圍降溫心存擔憂。目前,台積電已宣佈將2022年的投資預算削減10%,並預測由於通貨膨脹和成本上升,2023年包括台積電在內的晶片產業都將迎來蕭條。台積電也表示,將會對未來的需求表現的「更加謹慎」。

正如一些企業所擔憂,各大產業分析機構也作出了類似的分析預警。Semiconductor Intelligence日前預測,2023年全球晶片市場將收縮6%;Malcolm Penn曾預測來年晶片市場將下滑22%。Semiconductor Intelligence還考慮到全球GDP成長,並預測GDP成長減速3%將導致半導體市場成長減速16%。該機構預測2022年成長5%,略低於Future Horizons預測的6%。

Future Horizons對2023年的預測更為激進。Future Horizons認為,「半導體產業正走向自2000年網際網路路泡沫化以來最大的衰退。」Future Horizons CEO Malcolm Penn表示,在2022年成長4% 之後,2023年的市場將下降近四分之一,回到4,500億美元規模。這與其他預測的 2022年成長11% 相比,該預測已從早期更樂觀的預測中下調。

Penn在9月的更新中表示,這是該產業第 17 次低迷,是由一系列因素驅動,包括通膨加劇、全球經濟衰退、利率上升,以及中國激進的新冠疫情戰略破壞了供應鏈。但他也表示,週期將繼續,該產業將在2024年恢復成長,到2032年恢復到1兆美元。

另一家產業分析機構Omdia預計,當前的下行週期將在2023年第二季度觸底,並可能在下半年開始全面復甦。在最新的預測報告中,Omdia認為,2022年行情走勢積極,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6,260億美元,比去年成長5.8%。2023年,Omdia預計與去年同期比成長率將相對持平,市場規模達到6,25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降0.2%。

半導體產業逆全球化明顯

除了全球經濟影響與市場需求放緩之外,全球各國或區域的產業政策,以及仍在繼續的俄烏戰爭,也成為影響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掣肘,甚至基於政治地緣關係的考量,產業逆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飽受疫情以來晶片短缺之苦後,從國家到企業層面均深刻認識到晶片的重要性。今年初以來,全球各區域產業政策頻頻發佈與落地,各大半導體企業也推出了一系列雄心勃勃擴產計畫。

英特爾在美國新建兩個晶圓廠,投資高達200億美元。美國總統Joseph Robinette Biden甚至表示,這片土地是「夢想之地、美國未來的基石」。隨後,美國又張羅組建晶片聯盟,提出美國晶片法案。

在歐洲,各大晶片巨頭也加快了投資佈局,特別是歐洲晶片法案的刺激,吸引了一些新的項目落地。韓國推出「半導體特別法」,重點扶持國家尖端戰略產業,涉及投資支持,人才供給,發展系統半導體和提高材料、零組件、設備自給率等,以提升核心競爭力。

然而,終端需求乏力早在2021年底就已現端倪,再到俄烏戰爭的爆發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下行態勢。各國的產業政策初衷不一,在很大程度上無形割裂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特別是一些排外的晶片政策,更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展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從各大晶片巨頭發佈的第三季財報,也能直覺地判斷,2023年半導體產業大概率進入蕭條發展期。

不過,基於半導體的重要性,全球各國仍將繼續擴大在半導體領域的產業政策或計畫。日本首相岸田文雄近日也表示,將向半導體產業投資3兆日元。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佳能(Canon)將在日本東部投資500億日元建造一座新的半導體設備工廠,將於2023年開始建設,2025年春季開始營運,將其目前微影機的產能提高一倍。而路透社也報導,三星電子表示,儘管目前全球經濟不景氣,但該公司計畫到2027年將其先進晶片的產能提高三倍以上。

本文原刊登於EE Times Taiwan網站

 

 

 

 

The post 全球半導體產業將進入最大衰退期? appeared first on 電子工程專輯.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