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EE Times》專訪了加拿大採礦業者Almonty Industries執行長Lewis Black,探討了供應鏈對電子產業的影響。該公司在2011年收購了一座位於西班牙Los Santos的鎢礦(tungsten)礦場,目前是中國以外最大的鎢礦供應商;這種稀有金屬被用以做為半導體元件的導線材料。
Almonty Industries執行長Lewis Black (來源:Almonty提供)
問:從我們上次見面以來已經過去了一年半,貴公司的業務有什麼變化?
有一些讓人訝異以及一些讓人震驚的事情,而且來自於最奇怪的事情。目前供應鏈的中斷情況已經全面發酵,會對業務中一些最模糊的部分帶來影響。問題在於誰是負擔最多運費的人;歐盟有一個近乎蘇聯風格的體系相當幸運,因為事實上這迫使歐洲的物流運輸業者必須為歐盟提供一些服務,否則那些運輸業者會跟其他所有業者一起在中國與北美之間運貨。
歐盟與美國之間的運輸費率完全是高到爆表,我猜各國政府又一次陷入兩難局面。以西班牙為例,目前該國最大的出口港是瓦倫西亞(Valencia),我想西班牙有74%的貨物是從該港出口,對西班牙的經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在8月時,還有超過一半的人力都在休假,所有的事情都停擺了。當試圖從經過兩年的封閉中恢復,你會覺得解決這個問題是有一點急迫性。這不能持續下去,否則會出現全面的災難性失敗。
問:有什麼具體的案例嗎?
在德國,最大的勞方是汽車產業,但他們有數量龐大的車子還卡在生產線上未完工,因為少了電氣連接器;那在過去有一部分是在烏克蘭組裝,現在則成為一個實際上讓汽車業者停工的瓶頸。當最大的勞方、最大的納稅人與社會保險貢獻者再也無法出貨,只因為供應端與零組件仍面臨巨大問題,政府該怎麼辦?
在過去,汽車業者幾乎都是自己製造車輛,但現在因為經濟全球化,它們不用自己繞線組裝、不用自己生產變速箱、不用自己打造引擎汽缸,所有的東西都是從其他地方來的。但如果少了一個零件,麻煩就大了,因為生產線不能停擺,否則就是災難──不只是對企業來說如此,對整個國家也是。
半導體零組件的缺貨問題已經大概兩年了,而我們想出最好的因應方法是美國政府提出的法案,要提供520億美元資金在美國建立半導體廠。這實際上並不能解決目前的問題,如果你認為在南中國海倒一些汽油是謹慎的作法,請想想你有60%的半導體是來自那個區域。
把供應鏈問題放一邊,現在美國政府又推出了《降低通膨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但聽起來比實際上好得多。該法案要提供電動車(EV)補貼,但其中有40%以上的零組件內容必須是美國在地生產,包括原材料;但問題是,目前只有30%在美國生產的車輛符合條件,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現況。根本性問題並沒有真正解決,半導體缺貨並沒有消失,一輛電動車會需要的半導體元件會是燃油車的兩倍,反而讓問題更嚴重。
問:電動車的材料供應狀況如何?當業者正在積極提高產量,原材料的供應問題是否會限制該業務的成長?
在民主世界做生意需要跨越很多障礙,這是真的;業者不只要對環保負責,也要對社區負責。但問題是你正在與顯然允許國家超越一切的民族國家競爭,而終究無法(比那些國營經濟體)更快開採到原材料。
想想烏克蘭與俄羅斯發生的事。有90%的俄羅斯製造原材料是為了出口,這個世界無法找到它們的替代品。在《降低通膨法案》中提到「這能鼓勵原材料供應」,而且必須要符合40%的(美國製造)比例,這不可能在短時間內達成。中國生產全球83%的鎢礦,而所有鎢礦的10%被用於軍事國防,這是一個很不尋常的狀況。
在南中國海,如果發生任何實質衝突,可能就會讓事情進展出問題;供應鏈還在設法維持穩定,而我們驚訝地發現,美國對鎢礦的需求異常強勁。沒有人公開問過一個問題:如果你要嘗試將供應來源多元化,中國會怎麼做?這可能會讓中國的市佔率降低。他們是在80年代砸錢達到這樣的市佔率──80年代初期,有將近100座鎢礦礦場,到了90年代初期該數量達到200;而因為中國以超低價格賣鎢礦,讓很多業者因此倒閉。
因為中國的主導性如此之強,最終控制了鎢礦的價格;他們讓價格維持在一個區間,從而阻止任何實際資本進入該領域,挑戰其市佔率。但現在如果各國政府開始干預,中國會有甚麼反應?一個是讓鎢礦價格暴跌,當然這也會影響到他們自己的生產業者,會需要國家資金的進一步支持以抵抗風暴。西方民主國家在時機最好的時候致力於協調所有事情,我們甚至無法在為了疫情封城的問題上達成共識。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家消耗大量鎢礦的公司,你必須在多元化來源的說法與做法上非常小心,因為你不會希望某天醒來,發現中國跟你說:「沒有鎢礦可以給你了。」--想想如果一年前我跟你說,俄羅斯可能會限制80%對歐盟的天然氣供應量,你可能會覺得我瘋了。
在這方面,蘋果(Apple)可能是最直言不諱的,他們不久之前說過他們不會再用來自俄羅斯的鎢礦。我想,他們認為他們贏了。而如果你是鎢礦或者是任何中國主導商品的消耗者,你必須要非常非常小心。政府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如果美國政府目前有一個很大的計劃,要開發以鋰、鎢或其他稀土為基礎的材料,而這些都是中國主導的,他們會有什麼反應?
問:用以製造電池與電動車的材料遭遇了什麼發展瓶頸?
中國掌控了特定的戰略性金屬材料,沒有人真的測試過他們會如何反應。這是個問題,在政治上,去跟支持者以及選民說:「各位,勒緊褲腰帶吧…因為我們要打仗了。」是很容易的事情嗎?這是無法贏得選票的,因為人們不會放棄生活中美好的東西、會想著:「我不要放棄我的手機,我每一年都要換新手機。」
當我們回過頭看吃苦耐勞的前幾代人,這樣的對話可能會發生,但在今天是無法影響任何人的,蓋一座礦場也不會贏來任何選票。半導體大廠們會在美國本地有一些耕耘,但要達到美國電動車補助的標準──也就是車輛中必須有超過30%的零組件內容在美國本地製造──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
他們說,補助金政策將鼓勵大眾購買電動車;而就算有那一筆7,500美元的補助,消費者可能還得再付5萬5,000美元才能買到一輛(某些案例)。此外該法案還包含了公司稅,一方面,你(政府)說需要更高的獨立性,但一方面又把礦業得繳的稅提高了4.5%,這真的不是很合理。
問:我想你們應該沒有在北美經營鎢礦礦場?
沒有。
問:對你們來說,目前的環境是否更具有在美國投資鎢礦的吸引力?
問題在於是否有足以引起興趣的礦藏?美國所有實際上已知的礦源都已經枯竭或是等級非常低,並沒有開採的經濟價值。我會很樂意為了北美的客戶在北美經營礦場,但是我看不到美國政府對於在本地生產原物料的做法上有真正的一致性,因為這無法帶來選票,沒有人想要那些礦場。
我們很幸運,因為所在的司法管轄區剛好都是礦場已經存在好幾個世代的社區,而且我們是那些社區的重要成員。
問:在很多地方,礦場都不太受歡迎?
其實如今的礦業對地表的影響很小,能妥善結合生態環境的保護。但是礦業的形象很糟,政治人物可以用打造半導體廠的政見來贏得選舉,但建礦場不行。
問:回過來談中國,似乎他們的領導人在建立供應鏈上更有遠見?
他們花了三十年的時間,而他們了解擁有一個垂直供應鏈可以獲得的權力。如果你能從零開始自己打造一款商品,就能讓它變成一種高利潤的下游產品,並建立非常健康的經濟體系。你看原物料的來源,錢總是在過程的最後才出現。鎢的利潤來自於生產機動車製造使用的插件,而非生產精礦。精礦也有其利潤,但越往下游應用,可取得的利潤越高。
中國確定他們能在特定領域輕鬆取得主導權,因為在1980年代,全世界有一個獨特的狀況--礦業在西方各國失寵,在英國發生礦工罷工,美國阿帕拉契山脈的礦工罷工事件也相當嚴重,那些採礦區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再重要。在此背景之下,中國取得了機會。
問:電子供應鏈還有其他地方會受到鎢礦等材料短缺的影響?
現在我們所有客戶都在設法補足我們供應短缺的鎢精礦,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從中國採購下游產品。目前對於供應來源多元化的討論較少,因為他們基本上都是中國供給的,他們沒有選擇;他們有很大的需求,但要以來自西方的精礦滿足那些需求顯然有問題。
中國不會銷售精礦,只會賣下游產品。儘管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說他們不能阻止精礦出口,實際上精礦就是沒有出口;這只是困境之一。問題在於各國政府在多元化供應方面開始強勢,也意識到這樣的決策可能不會太受到歡迎;我可以確定企業界曾這樣對他們說過:「看吧,快點降低標準,因為如果我們的供應受限,就會出問題。」
各國在疫情期間的封鎖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不只是人們因為無法出門去醫院檢查導致死亡率攀升(這是來自英國政府所做的一項研究報告),對經濟也帶來衝擊;各國政府投入數兆美元資金振興市場,卻只是製造了通膨風暴。我認為我們將迎接艱困的未來一年,如果人們能減少一些政治口水,真正專注在重要的事情上就好了,這有助於讓一切回歸穩定。
供應鏈仍存在一些大問題,我不認為目前美國的《降低通膨法案》能解決這些問題,半導體法案也不能;而政府必須要非常專注在供應鏈問題上,因為衝擊會持續好幾年,我們必須防患於未然。
問:你是否能再清楚說明是什麼樣的衝擊?
當缺貨問題持續,就會助長通膨;而並非所有的振興預算都被運用或是妥善分配。在大宗商品市場,會有熊市與牛市的週期性變化,而在所謂熊市的背後觀念基本上是去蕪存菁,所有體質不夠強壯、經營不當或者未正確管理的公司會在熊市期間被淘汰,而當它們消失,牛市就會回歸。
然而最近的狀況是史上第一次完全反常,低利貸款被隨隨便便借出去,這意味著有很多不該繼續存活下去的「朽木」留下來了,他們也背負龐大債務。應該要發生的修正仍然會發生,而且會更加劇烈,因為通膨推動了升息,所有這些公司的生存會更困難。
奇怪的是,最終這只會助長中國在特定領域的主導性,這是因為通膨率對中國業者帶來的影響是不同的,當地有大多數公司都是取得國家的貸款。最後我們看到的是現有西方世界的供應鏈受到損傷,而那些受衝擊不那麼嚴重的國家則會變得更強大。
編譯:Judith Cheng
(參考原文:Tungsten Mining Expert: Supply Chain Action Needed,By Alan Patterson)
The post 獨家專訪鎢礦業CEO:供應鏈問題很大 appeared first on 電子工程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