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28 9 月, 2024
26.4 C
Taipei

半導體產業凜冬將至?

TrendForce最近發佈的報告,提及晶圓代工廠當前普遍面臨一波砍單潮,包括大尺寸驅動IC (DDIC)和TDDI。而像MCU、PMIC這些前一刻還處在缺貨狀態的晶片,晶圓代工廠對此仍是滿負荷生產狀態;TrendForce卻表示,最近的一波砍單已經囊括了PMIC,甚至CMOS影像感測器(CIS),以及某些MCU和SoC產品。今年下半年,智慧型手機、PC、電視相關的周邊元件(如SoC、CIS、PMIC)已經開始庫存調整;下游的需求量發生了顯著縮減。

更具體地說,晶圓代工廠的客戶砍單覆蓋了8吋和12吋晶圓,主要受到影響的製程有0.1xμm、90/55nm、40/28nm。其中8吋晶圓受到的影響顯然更大,包含應用0.35μm~0.11μm製程的驅動IC、CIS和包含PMIC在內的功率元件。驅動IC主要是受到電視、PC市場下滑的影響。

可能很多人會意外PMIC的供貨情況——至少就TrendForce的消息來看,在不同晶片的產能重新分配以後,PMIC快速達到了供需平衡。而隨著下半年需求端持續疲軟,消費性電子產品中的PMIC已開始庫存調整。不過PMIC和離散元件仍有資料中心、汽車、工業應用在需求端強力支撐。

 

 

起碼相較於之前很長一段時間100%滿負荷狀態,預計下半年8吋晶圓廠的總體產能利用率大約會在90~95%左右,某些消費電子應用佔大比重的晶圓代工廠的產能利用率將下滑至90%。類似這樣的資訊,作為半導體產業步入下行期的依據,感覺已經不新鮮了。在晶片短缺潮收尾以後,產業進入新的下行通道是必然——之前的半導體產業也都是這麼走過來的,總體上是受到供需關係變化的影響。不過從某些分析機構的預期來看,這次的產業下滑態勢,可能具備了特殊性。

美光第四季財報反映下行期來臨

6月底,美光(Micron)發佈其第三季季報(截止今年5月),創下86億美元的營收,環比(編按:指本次統計段與相連的上次統計段之間的比較)有11%成長,同期相比19%成長。但產業內不少人都注意到,其第四季(截至8月)市場展望相當悲觀。美光作為記憶體產品的重要市場參與者,提供的第四財季銷售額資料是72億美元,環比下滑17%。

其實環比增減資料的參考性並不怎麼大。但一般來說每年的第三個自然季度,7、8月都是銷售旺季。而在美光看來,包含這兩個月的第四財季銷售表現將走低。走低原因是供應端的供貨水準保持穩定上漲,而需求卻出現了大幅下滑,這或許是整個市場的預警。為平穩價格,當前美光正在做庫存調控;可預見產能很快就會下調。

記憶體在半導體產業內具備了相當特殊的地位。Gartner在半導體產業報告裡,也會將記憶體單獨列出——記憶體產業的週期性屬性更強,而且在電子產業內更像是必需品。幾個月前Gartner的數字顯示,2022年記憶體產品營收成長28%;但2023年,預計成長幅度會大幅下降到2.3%。就當前的情況來看,分析機構可能還會下調預期值。

包括Semiconductor Advisors在內的分析機構都將美光的預期看作是產業步入下滑期的標誌性事件。美光還在季報中明確提到FY23財年將縮減晶圓廠設備CapEx支出,不僅是比計畫中縮減,而且相比FY22財年也會有同期相比減少。Semiconductor Advisors則表示,就算砍半也不足為奇。

另外,Semiconductor Advisors也預期,另一個在記憶體領域佔據大頭的三星(Samsung),很快也會發出類似的訊號。預計三星也會採用和美光類似的策略,來控制產品流通量,以平穩記憶體產品價格;CapEx成本投入也將隨之縮減。

在晶圓代工廠感知需求端縮水以後,整個產業鏈的震盪已經不可避免。很快半導體製造設備供應商也將受到影響,其實最近已經有相關半導體材料市場在新一年面臨預期下調的新聞出現。

這次情況可能與以往不大一樣

IC Insights有一份資料提供台灣前10的半導體供應商銷售額排名,如下表所示。這是這些企業今年5、6月的銷售額變化情況——從中可見,大部分企業的月度營收都出現了環比下滑,包括台積電(TSMC)在內;聯詠(Novatek)環比下滑幅度達到了26%;DRAM供應商南亞科技(Nanya)的營收跌幅為16%,可能的確某種程度反映了儲存市場的現狀——這一點可以關注美光新財季的市場表現進一步確認。

 

 

年度季節性變遷的特性,致使環比資料的參考價值沒有那麼大。但歷史資料仍然是可做參考的:3、6、9、12月是常見的環比成長季,顯然今年這兩個月的情況已經不大樂觀,且上表中不乏一些過去2年業績突飛猛進的企業。

舉例來說,台積電過去數年5~6月的銷售額環比增幅平均都有14%,但今年卻下滑了5%。即便台積電聲稱對市場的信心仍足,也在銷售額數據上出現這樣的苗頭。實際上不只是這兩個月,台積電第三季財季的預期資料,和歷史上的環比變化也完全不符。

如果只是供需關係失衡所致市場下滑,其實沒什麼了不得——因為半導體產業本來就是這樣上上下下的週期性產業:記憶體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個類別;在產業內待的久的從業者應該早就習慣了。一般市場下行期內,成熟產業和企業會進行生產收縮(可能伴隨企業減員、收益顯著減少等狀況),做其他產品分配,並等待新一輪的賣方市場機會。

但Semiconductor Advisors對當前市場的看法更加悲觀。這家機構的分析師認為,本輪行情具備了相當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是下行期之前的晶片短缺潮,其影響範圍是之前半導體產業的任何一波行情都不曾達到的。之前兩年的缺晶片問題引發的關注,已徹底「人盡皆知」;而以往的供需不平衡絕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需求端加足馬力生產導致的產業下行期內的買方市場也將是前所未見。其次,全球爆發新冠疫情,以及區域性衝突,也包括中美貿易摩擦,和持續時間久、影響範圍廣的晶片短缺問題,都讓半導體產業愈有走向區域化(localization)的趨勢。

以前一顆晶片從設計到量產,參與的國家地區可能超過10個:材料來自德國、需要美國的設計工具、英國的IP、在中國晶片設計、在台灣製造並封測——而製造設備上游可能有荷蘭、德國、日本等不同國家的參與——這是所謂的「全球化」。

但新冠疫情流行讓更多人意識到,供應鏈如此脆弱,隨時會被打斷,任意環節缺失都導致晶片無法生產;台積電作為半導體製造製程的最優選,其定價權、市場話語權變得前所未見的高,也讓更多上下游企業意識到問題嚴重性;俄烏衝突則從另一個層面解讀了,減少原材料對某一個國家地區的依賴性很重要;美國對中國半導體市場的打壓更讓中國,乃至更多國家看到「自主發展」的重要性;日本與韓國的貿易衝突,讓韓國意識到把握半導體產業上游的必要性…等。

樁樁件件都驅使更多企業、更多國家地區尋求半導體產業發展的區域化或者反全球化。加上全球經濟大環境如今非常不理想,更讓這波市場行情顯得與眾不同。Semiconductor Advisors評價,當前的市場絕不僅僅是供需傾斜的問題。一方面在需求側,雖說消費電子等應用市場的確表現出疲態,但仍有不少新的需求亮點湧現。

可即便如此,宏觀經濟表現不佳、政治問題對技術發展造成影響——如美國當前對中國的技術封禁策略。Semiconductor Advisors在評論中說了這樣一句話:「究竟是需求端疲軟,還是供給端產能過剩,或兩者皆有?這已經不重要了。」總之,這是一種供需失衡,至於為什麼失衡,這可能是另一個話題。

不同國家地區可能還有自己的發展問題,會在未來促成產能過剩局面的進一步惡化:例如美國《CHIPs Act》法案後序可能還會對產業產生影響。所幸當前電子產業的市場熱點依舊不少,產業未來變數還有很多。是否會走到至暗時刻,仍有觀察餘地,2023年對產業而言會是至關重要的一年。

本文原刊登於國際電子商情網站

 

 

 

 

 

The post 半導體產業凜冬將至? appeared first on 電子工程專輯.

凱詩, 凱詩美容, 凱詩美容院, 凱詩美容集團, 凱詩美容有限公司, Pretty beauty, pretty beauty international limited, pretty beauty spa, 創辦人, 分店,  好唔好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