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20 4 月, 2025
23.4 C
Taipei

物聯網如何改變供應鏈管理

科技企業明白,把物聯網(IoT)與供應鏈進行整合,能在許多流程之間提供平穩的操作。如今,把物聯網用於供應鏈管理是日益成長的一大趨勢。

物聯網是一個物理裝置網路,它透過配置的感測器、軟體和其他工具來交換資料。這些裝置除了能發送/接收資訊之外,還可以監控和報告資料。因此,當資料在兩台裝置間傳輸或交換,且無需任何人機互動干涉,這就是在使用物聯網。

物聯網裝置一般透過資料或Wi-Fi網路連接到電腦系統,它們使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其他技術來有效追蹤和驗證產品/貨物。這個系統如何使電子企業受益?簡單地說,物聯網能帶來的好處主要是:

提高生產率
節約成本
深入的預測分析
減少人為失誤因素
提升監控能力
增強客戶體驗
增加商業機會

物聯網裝置使用先進的物聯網感測器,比如RFID晶片、智慧裝置和行動感測器,來測量供應鏈中周圍環境的各項資料。這些資料包括位置、溫度、濕度、光照水準、移動速度等。例如,電子元件對濕度、高溫和靜電放電很敏感。

物聯網可即時洞察供應鏈和物流運作的效率,以下是使用該系統讓供應鏈管理受益的主要方面:

1.監控倉庫狀態

物聯網和供應鏈的整合,或能解決監控倉庫狀態時發現的問題。有些原材料需要特定的儲存條件,溫度、濕度的突然變化,或暴露在陽光、大氣中,都會影響產品的品質。

像化學品和食品這樣的貨物,需要保存在理想的條件下。一些物聯網裝置配備了警報系統,該系統會在理想狀態被打破時響起。這種策略會讓通過智慧供應鏈來追蹤商品的品質變得更加容易,同時也能避免因保存不當導致的貨物損壞,從而最終為企業節省資金。

如果一家企業希望與鋁粉供應商做交易,它可借助物聯網來監控鋁粉的儲存情況。這對它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為鋁粉在與水接觸時會釋放易燃的氫氣,同時還會與許多化學物質發生爆炸反應。有了物聯網,企業可確保產品始終維持在理想的條件下。

2.追蹤貨物的位置

將物聯網與供應鏈的整個軌跡相結合,可讓企業準確監控貨物的位置。還可以透過追蹤貨物的移動速度,來預測貨物何時到達客戶手中。

得益於內建GPS的物聯網裝置,透過在儲存容器或產品上配置具有連網功能的裝置和感測器,可以讓商家瞭解貨物的即時位置。即時追蹤不僅讓企業能預測交付狀態,而且還能在出現交付延遲時進行相應的管理。例如,企業可向最終客戶發送道歉郵件,提前告知他們貨物延遲的消息。

交貨延誤往往會給企業增加大量成本,地緣政治緊張或新冠疫情引發的中斷,只是導致意外挫折的幾個原因。瞭解產品在交付過程中的確切位置和預計交付時間,可為企業節省寶貴的時間和資源。追蹤貨物位置可以預測延誤,有助於為企業管理生產線。

零組件的「可追溯性」也能用來當作防偽措施。具體來看,電子元件經常在公開市場上「出售」和「二次出售」,元件在售賣的過程中存在被篡改的可能性。如果元件的來源可追溯到工廠,那它們就很大可能是正品。

3.庫存管理

結合物聯網與供應鏈有利於庫存管理。與手動庫存系統不同,物聯網技術為企業提供了更準確和及時的庫存可見性。

使用物聯網系統的智慧庫存管理,加強了庫存、倉庫、生產和配送中心的即時可見性。例如,安裝在貨架上的感測器將即時庫存資訊傳輸到管理系統,透過減少人工干預降低了庫存成本。

電子元件通常以包括數百個最小存貨單位(SKU)的套件出售,物聯網資料顯著提高了揀單的準確性。物聯網裝置還可在特定庫存供應不足時提醒倉庫作業,以便提前訂購相應的產品。這種策略有助於避免出現供應鏈問題和錯過交貨日期的情況。圖1顯示了物聯網感測器和連接系統如何在車間層面提升企業的庫存管理。

 

圖1:雲端整合到大數據分析。

(來源:Researchgate.net)

 

將物聯網資料整合到ERP系統中,可為關鍵決策者每天提供最準確的即時資料。整合的物聯網和供應鏈流程,可提供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規模和更準確的資料交換。供應鏈中多個利益相關者間的協作越好,其供應鏈就越強大。

物聯網可改變企業管理流程的供應鏈,如監控倉庫狀態、貨物追蹤定位或管理庫存。因為物聯網裝置主要依靠網路連接才能正常運作,所以保持良好的網路連接至關重要。這些裝置需要將其位置傳輸到GPS衛星,而其他裝置可能需要Wi-Fi、藍牙或其他連接系統。最後,物聯網裝置也應正確安裝和供電。系統只能由經過培訓的人員操作、安裝或拆除。

(參考原文:How IoT Can Transfor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by James Baker)

本文原刊登於國際電子商情網站

 

 

 

The post 物聯網如何改變供應鏈管理 appeared first on 電子工程專輯.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