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消費電子市場的慘澹是肉眼可見的,Gartner前不久的資料顯示,全球PC出貨量Q4下滑28.5%,全年下滑16.2%。這個數字應該讓很多PC供應鏈上的企業感到恐怖,尤其去年年初,很多企業對PC市場還很看好,卻因此誤判產生了高位庫存。
PC供應鏈上兩大供應商業績表現都非常悲劇,其一是Intel,其二是Nvidia。Intel這邊Q4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營收(Revenue) 140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滑28%——這裡只關注Intel的CCG (Client Computing Group)業務。該業務當季營收下滑36%,營業收入(Operating Income)則大幅下降了82%,Intel在財報中提到了該業務表現下滑的原因在PC需求疲軟、庫存水位高。
Nvidia這邊,其FY23 Q3 (截至2022年10月30日)季營收59.31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滑17%。本文關注Nvidia Gaming業務:該業務當季營收15.74億美元,與去年同期比下滑幅度達到了51%——也就是腰斬,Nvidia同樣在財報中提到了庫存問題。兩個大廠的PC業務表現都如此不濟,市場的整體情況是可想而知的。
上個月Intel舉行了針對分析師和投資者的PC TAM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and Roadmap Update,這類會議一般的目的都是提振市場和投資者信心。來看看Intel對於PC市場的預測,這對判斷未來的PC市場具有價值;雖然或許在某種情況下也只可作為參考…
技術的快速推進和第15代Core
傳統意義上所說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就是資訊技術革命——從底層來看,這個革命就是摩爾定律推動。而半導體與電子產業的強週期性,每次步入上行期,並且躥升到更高位的一個基礎就是技術的不斷進步。
從理論上來看,2017年開始到未來可預見的2年時間,PC處理器都處在技術的高速進步期。這主要是因為Intel在CPU方面的制霸時代徹底結束,不僅老競爭對手AMD逐漸在技術上趕了上來,而且還出現了蘋果(Apple)、高通(Qualcomm)這樣的勁敵,所以這些年Intel正在技術方面使勁往前推進。
就產品層面,來盤點近些年Intel都做了些什麼:
2017年Intel將筆電平台的Core處理器核心數翻倍,把筆電CPU標配全面提升到4核心;
2019年第10代Core問世,Intel終結了過去多年的架構擠牙膏狀態,新架構IPC大幅提升了18%;
2020年第11代Core的10nm製程步入成熟,單核心頻率相比地10代Core大幅提升;
2021年第12代Core核心架構再一次躍進,IPC又提了18%,與此同時採用異質核心設計,P-core、E-core出現在一顆處理器上,這一時期筆電CPU的10核心都已經不稀奇了;
2022年第13代Core又把E-core數量翻了一倍,筆電平台最高配的處理器核心數已經達到了24個…
且不說架構和製程改進,筆電CPU從雙核心發展到現在的24核心,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換句話說,2017年的電腦放到今天,就真的稱得上古董了;但2017年以前,幾年不換電腦根本就是個常態;當時Intel還穩坐頭把交椅,一個Skylake架構用那麼多年都不亦樂乎。
第14代Core的chiplet設計。
而且這種趨勢未來2年都還不會停止。今年或明年的第14代Core要開始用chiplet方案,核心die製程提升到Intel 4…..這還是以前的那個Intel嗎?按理來說,技術上的極速推進將非常有利於產品的推陳出新,並讓使用者的設備演進變快,這對產業而言是極大的利好,因為AMD、蘋果、高通其實也都卯足幹勁在往前衝。但這兩年對PC產業而言,巨大變數在新冠毅情和整體經濟發展上。除了GDP和電子產業強相關,新冠疫情讓大量企業錯判形勢。
去年初Intel CEO Patrick Gelsinger還在說對PC市場充滿信心,應該屬於那波誤判中的一員。其實單從技術演進速度來看,這個市場還真的蠻有吸引力;無奈市場與經濟大環境都暫時無視了技術方面的進步。所以筆者認為,基於技術推進,未來隨環境回暖,PC市場應該還有成長潛力。這是基礎。
這次投資者活動上,Intel分享了些未來產品規劃。其中提到第15代Core Lunar Lake——計畫是在2024+年——2024年是「準備好生產」(achieve product readiness in 2024)。
第15代Core Lunar Lake仍然會延續第14代Core的這種設計。有所不同的是核心die會基於Intel 18A製程——也就是先前Intel宣稱要在這一代上重奪製程領先地位的節點。與此同時Lunar Lake又要換新架構,而且據Intel說是針對行動平台特別重新設計的。「CPU、GPU、VPU (AI加速器)都會基於低很多的功耗水準。」Intel當前正在和作業系統廠商合作,預計要實現「在不犧牲性能的情況下,提供全天續航水準」。
從之前國外媒體的消息來看,第15代Core應該會有10W左右的TDP設計,比現在主流的低壓筆電處理器再更節電一些,這也是Intel近兩年一直缺失的一塊產品。據說Lunar Lake在設計上會大幅降低uncore部分的功耗——也就是現在筆電用戶詬病,Windows筆電閒時或低負載狀態功耗高、續航明顯不及MacBook的關鍵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Lunar Lake預計會用Intel的3D Foveros封裝製程。但由於之前消費市場的Foveros Omni技術延後了,所以Lunar Lake身上預期是看不到混合鍵合(hybrid bonding)了。其實總體來看,Intel的技術推進還是有些緩慢了,雖然其當下技術演進速度已經是前些年的數倍——架構演進這些年的確算是相當頻繁,而且4年內要推5個製程節點;無奈蘋果、台積電這樣的競爭對手也很能折騰。
不過重啟超低功耗架構的設計,是否和當年Pentium 4向Pentium M看齊的時代變遷還有些類似呢?無論如何,從Intel的計畫表來看,PC市場的技術演進速度未來2年仍將是神速的,預計Lunar Lake真正要上市可能需要等到2025年上半年。現在就不說15代Core對Intel將至關重要了,畢竟現在的每一次演進對Intel都可能至關重要——而且還有之前資料中心市場,那可能才是Intel真正的大麻煩。
PC處理器市場現狀是…
下是Intel分享的PC處理器市佔資料,來自IDC。其中藍線是Intel對AMD的市場比重情況;橙線是加上Arm和其他所有PC處理器以後的整個市場。
這兩年唱衰Intel的聲音不絕於耳,但似乎單純就IDC的資料來看,Intel的市佔還算穩——雖然去年Q3,Arm略有點突進的意思。雖說近兩年AMD技術突然跟了上來,但充其量也就是達到Intel相似的水準,而且還需要考慮台積電製造製程帶來的紅利。與此同時,AMD還面臨著產能不足、演進產品不及市場預期之類的具體問題。所以筆者始終認為,對Intel的PC處理器而言,AMD不足為慮。
另外,蘋果目前在PC市場的份額大約在13%,相比一年前有較大程度的提升;而高通的PC市場實則還遠未上規模,Chromebook年出貨量不到200萬台,Windows on Arm筆電則不到100萬,基本在「其他」範疇。所以對Intel而言,目前還有時間做市場與基數調整,只不過相比前些年的確變得非常吃力,而且Arm有著反撲的潛力。
Intel在本次活動上強調,這一年來Intel已經拿回了之前被AMD奪走的市場。的確,AMD的2022年報雖然企業整體收益數字看漲,但其Client業務的數字也很不好看——營業收入這一項甚至在Q4出現了虧損。
Intel對於2023Q1的預期也很無奈,財報中赫然列出預期今年Q1季度營收會與去年同期比下滑40%,伴隨毛利率14.1個點的走低。所以近期的PC市場還處在顯著的下滑狀態上。
每年3億潛在市場可能嗎?
從Intel的PPT來看,本世紀10年代後半程的PC「刷新率」(refresh rate,可理解為換機週期)顯著拉長,所以PC銷量逐漸遞減。與此同時,PC的整體用戶基數(installed base,現有用戶群)也受到了手機這類行動裝置的影響,因為很多工作其實已經可以在手機上完成。
2020年隨COVID-19新冠疫情侵襲,PC用量出現顯著攀升這一異常情況,主要是居家辦公與學習,PC設備需求的顯著成長。這導致2020年、2021年成為過去10年間PC的最佳銷售年份。
隨COVID-19的影響力減弱,2022年的PC市場就比較悲慘了。Intel商務長(Chief Commercial Officer) Christoph Schell說:「2022年是史無前例的一年,沒有人能夠預測到俄烏衝突、巨大的通脹壓力、持續的疫情導致市場疲軟——尤其是在中國。所有的一切都讓總體經濟產生了惡化,導致了全球性的衰退。」
其實在去年6月,Intel才首次公開提及了市場需求的下滑。在此之前Gelsinger說對市場充滿信心的時候,筆者覺得意外:之前Intel認為2022年PC出貨量能夠達到3.5億台——這應該是基於2021年3.4億台出貨量的資料總結。
而一季之後,市場下滑的訊號彼時已經相當明確,從顯示面板到顯卡市場。Intel認為自己當時的反應還是很快,雖然筆者為6月的時候這一「預判」已經算是晚了。所以實際上,基於市場規模,PC市場的供過於求問題後續是大於智慧型手機的。於是TAM的判斷似乎也就失敗了,而且實際情況似乎與Intel的TAM預期相差了15%。
理論上這種低迷的市場表現應該會在2023年延續。所以也看到了Intel財報Q1 Outlook的糟糕情形。在這次投資者會議上,Intel預計2023年TAM資料在2.75~2.95億台之間,也就是說相比2022年還更少;這其實還是個略有點樂觀的資料。
從換機的角度來看,今年Windows 8.1將結束支援。原本理論上會有PC換新的紅利,但這部分紅利極有可能已經在前兩年被用完。但Intel認為,就長期來看,PC TAM會保持在年度3億台的水準上。Schell為「3億」這個數字尋找的論據,主要是潛力市場、PC「密度」增加,以及教育市場。
就PC的「潛力」,Intel在會上援引了去年10月微軟CEO Satya Nadella說的話:「雖然這一季度PC出貨量下滑了,但Windows仍然有用量上的成長…平均來看,相比兩年半以前,Windows 10和Windows 11用戶在PC上花的時間多了8.5%。」Schell還說,他20歲的女兒在新冠疫情以後開始真正把注意力放在PC上,而不是過去的行動裝置。Schell認為新冠疫情流行之前不怎麼關注PC的人,現在也感覺到了PC的重要性。
而「PC密度」提升說的是消費市場。主要指的是部分發達國家的家庭增加PC持有量,從過去一個家庭就1台PC,且更新週期5、6年,到疫情過後一個家庭持有多台設備,針對不同家庭成員滿足不同的需求——與此同時有了更高的潛在換機需求。增量市場上,發展中國家仍有每人PC密度的提升潛力;還有比如說畢業、升學季的購機需求等。
教育市場部分,「商業TAM潛在市場的一大關鍵在教育領域——過去幾年在這方面可看到很大的變化。從2010~2019年,TAM潛在市場變化每年有300萬台設備的上下。在新冠疫情來襲以後,TAM潛在市場爆發,2020年62%,2021在此基礎上又增15%,雖然今年下滑了29%。」英特爾說。
英特爾表示,「雖然我們不會再看到2020年或2021年那樣的大幅躥升,但教育市場的變化——類似於混合工作(hybrid work)的方式——仍然存在。這會驅動刷新更大的用戶基數。」這應該和各國政府的政策也有很大關係。
上述PPT提供相對具體的數字,但筆者認為,Intel提出的這幾個說法都不具有每年TAM達到3億台的說服力——3億這個數字本身是PC市場於疫情這個特殊時期下才達成的。
Intel亦在會議上強調過往這些年自己的TAM預測模型的準確性——2020和2022年的失誤都是突發變數造成。而SemiAnalysis在最近的分析文章中說,他們基於客戶的資訊認為2023年PC出貨量應該在2.57~2.72億台之間,根本達不到Intel預期的量。
筆者倒是不懷疑Intel TAM預測模型的準確性,以及PC市場未來幾年逐漸恢復的可能性,因為PC技術當前處在高速發展期。而現在電子產業市場下滑並不單純是PC,而是大範圍的,那麼依照產業週期性發展特點,以及當前仍有新技術刺激(尤其第14、15代Core),則市場的恢復應該是板上釘釘。
而且未來還有Windows 10結束支援,促成新一輪PC換機潮這類因素。技術層面,有CPU異質設計、大核顯這種具備激發換機需求的存在。例如Lunar Lake達成uncore功耗顯著下降的設計,對於行動辦公本身就有很大價值。
不過,這些是Intel在投資者活動上完全沒有作為佐證提出的。然這些應該比強調TAM預測模型準確性更有說服力吧…
本文原刊登於EE Times China
The post PC市場還有救嗎? appeared first on 電子工程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