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19 4 月, 2025
23.6 C
Taipei

傳承「EE」薪火 33屆VLSI Design/CAD大會圓滿閉幕

齊聚全台灣IC設計領域產、官、學、研各界菁英的年度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研討會(VLSI Design/CAD Symposium 2022)於8月2日至5日盛大舉行。本屆大會主席、清大電機系教授馬席彬表示,著眼新冠病毒疫情風險仍未解除,考量這場每年有近千人參與的大會來賓健康安全,主辦今年會議的清大積體電路設計技術研發中心最後決定維持2021年的線上模式進行四天議程,僅開放少數觀眾到清大直播現場聆聽專題演講與互動。

今年邁入第33屆的VLSI Design/CAD大會,本次以「Post Pandemic VLSI Design/CAD」為主題,除了同樣有大會傳統的「貼海報」精彩內容,收集了上百篇主題涵蓋類比與射頻(Analog&RF)、EDA與測試(EDA & Testing)、數位與系統(Digital & System)以及新興技術(Emerging Technology)的高品質論文發表,也邀請到多位重量級專業講者透過專題演說、課程與座談等形式,分享最新技術趨勢與EE人在業界或學界的職涯發展心得,讓與會者收穫滿滿。

聚焦後疫情時代技術趨勢

在技術演講部份,2022年VLSI Design/CAD大會在8月2日的開幕前熱身場,有來自聯發科技(MediaTek)的資深處長梁伯嵩探討「IC 運算平台趨勢:從數位、AI到量子運算」,細數處理器技術在過去數十年的演變,以及在未來可能的發展模式。8月3日的開幕專題演說,則是由目前擔任清大半導體學院院長的微影技術專家林本堅,以「IC Design to Take Advantage of Ultimate Lithography」為題,回顧浸潤式微影如何透過多重圖形化方法將解析度推到極致,以及極紫外光(EUV)微影技術的挑戰。此外下午的演說則邀請到熵碼科技執行副總楊青松,針對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資安議題,分享以「晶片指紋」來確保終端應用安全性的方法。

8月4日上午的專題演說,有師大運動競技學系教授相子元針對頗具發展潛力的的運動科技最新趨勢分享心得;這是延續了去年VLSI Design/CAD大會探討的主題之一。運動科技涵蓋各類體育場館設施,大型賽事的展演、運作與裁判流程,以及運動員的訓練等等應用,運用到的技術包括感測器、大數據分析處理等等。相子元認為,台灣具備硬體技術優勢,而運動科技的關鍵價值則在於各種應用,因此本地業者若能結合軟硬體並凸顯與應用價值、發展「以人為本」的運動科學,就有機會創造新一波藍海商機。

還有EDA供應商益華電腦(Cadence)台灣區總經理宋栢安,以「半導體EDA變革-智慧系統驅動電子產業大未來」為題,從「元宇宙」擴增/虛擬實境(AR/VR)應用、工業4.0、高性能運算等技術趨勢出發,敘述為因應新興應用需求而持續演進的半導體製程技術──包括繼續將摩爾定律推向極限的製程微縮以及3D IC、先進封裝──所帶來的設計挑戰,以及EDA業者如何透過導入AI、機器學習等智慧科技與系統化的平台工具,扮演電子工程師不可或缺的助力。

8月5日閉幕日上午還有工研院資通所所長丁邦安,以「從低軌衛星技術發展看台灣產業鏈的機會與挑戰」為題,深入探討熱門的低軌衛星通訊市場趨勢與台灣產業的機會所在;有鑑於近年世界各國發射低軌衛星的數量大幅成長,包括衛星本身關鍵零組件、地面通訊設備/天線、相關應用服務等等商機也成為國際廠商的競逐焦點。工研院正開發符合國際標準的通訊酬載技術、連結高速移動衛星之地面通訊技術、高增益相位陣列天線等關鍵技術,並與國科會國研院旗下太空中心合作,預計於2025、2026年各發射一顆低軌道寬頻通訊衛星,期望能協助台灣建立衛星通訊技術能量、進軍國際供應鏈。

EE人職涯發展面面觀

除了有專家分享技術趨勢,VLSI Design/CAD大會向來也十分關注每一代EE人的生涯發展,透過規劃座談與專題演講等形式,對於IC設計人才的培育與提攜不遺餘力。在8月3日的開幕演說中,獲得今年度大會沈文仁教授紀念獎的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蘇朝琴,就以他超過30年的「EE人生」經驗為基礎,分享了「一個高科技工程師的成功方程式」。

蘇朝琴表示,他在2001年受沈文仁教授之託在交大開設了一門「高科技工程師的EQ管理」課程,因此開始透過面對面訪談,深入觀察了園區工程師不同階段的職涯發展,從就業抉擇、在職場與長官/部屬的相處、人際關係、異性交友、家庭夫妻相處、工作態度、休閒娛樂、投資理財等等不同角度,歸納出工程師會遭遇的挑戰以及因應方法。儘管已經在今年屆齡退休,熱愛單車運動、薩克斯風演奏的蘇朝琴仍然活力十足,他還在演講開始前換上了VLSI Design/CAD大會的招牌夏威夷花襯衫,藉此鼓勵所有的EE人在認真之餘也要保持輕鬆心情。

針對對儘管人才需求量大、工作壓力與競爭也不小的電子/半導體產業職場,妙語如珠的蘇朝琴對EE人的建議是,在校園時紮實做研究、拿出漂亮的成績單、取得博士學位,就能在專業領域與職場上擁有更多優勢與機會;不過他也強調,工程師不能當一輩子,培養個人興趣、提升EQ、在升任主管職時以同理心對待部屬,同時也要兼顧自己的家庭,均衡發展才能走得更長久。他對高科技工程師的成功工程師總結,是以王陽明「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態度「擲筊做研究」,並且以「新五子登科」為目標,未來就能一帆風順。

(圖片來源:VLSI Design/CAD Symposium 2022,蘇朝琴教授)

在蘇朝琴教授的精彩演講之外,8月3日下午的一場職涯論壇則以「Climbing Up the Career Ladder」為主題,邀請世創生物科技執行長邱仕文、台積電經理徐孟楷、奕景科技Section Manager張光漢、聯發科技經理陳世梁,以及Cadence資深軟體架構師劉文皓,分別從生物科技新創、跨國公司、本地IC設計與半導體製造大廠等不同領域的職場經驗,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與職涯發展心得。這些業界精英們表示,不要害怕挑戰與新工作,勇敢嘗試、累積各種經驗,機會往往就在無心插柳之間出現;而在工作壓力之下,培養自己的興趣,以及適時與主管溝通,都是排解壓力的好方法。

不同於投入業界的挑戰,大會在8月5日閉幕日的另一場職涯座談,則是邀請到身在校園的多位EE人前輩──包括中山大學電機系/海下所教授王朝欽、台大電機系/電子所特聘教授吳安宇、陽明交通大學電子所教授周世傑、成大電機系教授謝明得──探討在學界的生涯發展心得,以及該選擇投入研究、教學或服務,以及耕耘產、官、學界人脈的經營。對與會的教授們來說,升等並不是最大的挑戰,培養與國際交流的能力、選擇自己有興趣的專長研究領域、教書育人、執行往往內容繁雜的產學合作計畫…等等,都是看似彈性、自由度高的校園職涯需要一一克服的關卡。

在四天會期中,除上述議程外,VLSI Design/CAD大會主辦單位亦規劃多場微電子學門成果發表、短課程,以及線上參展商的展示與直播,以增進產、官、學界的互動與交流,並提供業界延攬人才的平台。雖然無法真正「面對面」,這一場年度技術大會仍然是凝聚全台灣「EE人」的重要盛宴,也期待在疫情逐漸退散之後,來年大家能再次聚首,讓台灣引以為傲的半導體技術領域創新研發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The post 傳承「EE」薪火 33屆VLSI Design/CAD大會圓滿閉幕 appeared first on 電子工程專輯.

更多新闻